避隱 第八
朗智乘雲 普賢樹
<歃良州><阿曲縣>之<靈鷲山>[<歃良>, 今<梁州>. <阿曲>一作<西>, 又云<求佛>又<屈弗>, 今<蔚州>置<屈弗驛>, 今存其名]有異僧, 庵居累紀, 而鄕邑皆不識, 師亦不言氏名.
常講《法華》, 仍有通力.
<龍朔>初, 有沙彌<智通>, <伊亮公>之家奴也.
出家年七歲時, 有烏來鳴云: “<靈鷲>去投<朗智>爲弟子” .
<通>聞之, 尋訪此山, 來憩於洞中樹下, 忽見異人出, 曰: “我是普大士, 欲授汝戒品, 故來爾” .
因宣戒訖乃隱.
<通>神心豁爾, 智證頓圓.
遂前行, 路逢一僧, 乃問: “<朗智師>何所住?” 僧曰: “奚問<朗智>乎?” <通>具陳神烏之事, 僧莞爾而笑曰: “我是<朗智>, 今玆堂前亦有烏來報, “有聖兒投師將至矣, 宜出迎”, 故來迎爾” .
乃執手而嘆曰: “靈烏驚爾投吾, 報予迎汝, 是何祥也! 殆山靈之陰助也” .
傳云, 山主乃<辯才天女>.
<通>聞之泣謝, 投禮於師, 旣而將與授戒.
<通>曰: “予於洞口樹下, 已蒙普賢大士乃授正戒” .
<智>嘆曰: “善哉! 汝已親禀大士滿分之戒.
我自生年來, 夕惕慇懃, 念遇至聖, 而猶未能昭格.
今汝已受, 吾不及汝遠矣” .
反禮<智通>, 因名其樹曰<普賢>.
<通>曰: “法師住此, 其已久如?” 曰: “<法興王>丁未之歲, 始寓足焉, 不知今幾” .
<通>到山之時, 乃<文武王>卽位元年辛酉歲也, 計已一百三十五年矣.
<通>後詣<義湘>之室, 升堂覩奧, 頗資玄化, 寔爲《錐洞記》主也.
<元曉>住<磻高寺>時, 常往謁<智>, 令著《初章觀文》及《安身事心論》, <曉>撰訖, 使隱士<文善>奉書馳達.
其篇尾述偈云: “西谷沙彌稽首禮, 東岳上德高巖前.
[<磻高>在<靈鷲>之西北故, 西谷沙彌乃自謂也.] 吹以細塵補<鷲岳>, 飛以微滴投龍淵.” [云云.] 山之東有<大和江>, 乃爲中國<大和池>龍植福所創, 故云<龍淵>.
<通>與<曉>皆大聖也.
二聖而摳衣師之, 道邁可知.
師嘗乘雲往中國<淸凉山>, 隨衆聽講, 俄頃卽還, 彼中僧, 謂是隣居者, 然罔知攸止.
一日令於衆曰: “除常住外, 別院來僧, 各持所居名花異植, 來獻道場” .
<智明>日折山中異木一枝歸呈之, 彼僧見之, 乃曰: “此木<梵>號<怛提伽>, 此云<赫>, 唯<西竺> <海東>二<靈鷲山>有之.
彼二山皆第十法雲地菩薩所居, 斯必聖者也” .
遂察其行色, 乃知住海東<靈鷲>也.
因此改觀, 名著中外.
鄕人乃號其庵曰<赫木>, 今<赫木寺>之北崗有古基, 乃其遺趾.
《靈鷲寺記》云: “<朗智>嘗云: “此庵趾乃迦葉佛時寺基也”.
堀地得燈缸二隔.
<元聖王>代, 有大德<緣會>來居山中, 撰師之傳行于世” .
按《華嚴經》第十名法雲地, 今師之馭雲, 蓋佛陁屈三指 <元曉>分百身之類也歟.
讚曰: 想料嵓藏百歲間, 高名曾未落人寰.
不禁山鳥閑饒舌, 雲馭無端洩往還.
digitized by jikji. HiSTOPIA™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