眞表傳簡
釋<眞表>, <完山州>[今<全州牧>]<萬頃縣>人.
[或作<豆乃山縣>, 或作<那山縣>, 今<萬頃>, 古名<豆乃山縣>也.
《貫寧傳》釋□之鄕里, 云<金山縣>人, 以寺名及縣名混之也.] 父曰<眞乃末>, 母<吉寶娘>, 姓<井>氏.
年至十二歲, 投<金山寺><崇濟法師>講下, 落彩請業.
其師嘗謂曰: “吾曾入<唐>, 受業於<善道三藏>, 然後入<五臺>, 感文殊菩薩現受五戒” .
<表>啓曰: “勤修幾何, 得戒耶?” <濟>曰: “精至則不過一年” .
<表>聞師之言, 遍遊名岳, 止錫<仙溪山><不思議菴>, 該鍊三業, 以亡身懺□□□, 初以七宵爲期, 五輪撲石, 膝腕俱碎, 雨血嵒崖, 若無聖應.
決志捐捨, 更期七日, 二七日終, 見地藏菩薩, 現受淨戒, 卽<開元>二十八年庚辰三月十五日辰時也.
時齡二十餘三矣.
然, 志存慈氏, 故不敢中止, 乃移<靈山寺>[一名<邊山>, 又<楞伽山>], 又懃勇如初, 果感彌力現授《占察經》兩卷[此經乃<陳> <隋>間外國所譯, 非今始出也.
慈氏以經授之耳]並證果簡子一百八十九介, 謂曰: “於中第八簡子, 喩新得妙戒; 第九簡子, 喩增得具戒.
斯二簡子是我手指骨, 餘皆沈檀木造.
喩諸煩惱, 汝以此傳法於世, 作濟人津筏” .
<表>旣受聖莂, 來住<金山>, 每歲開壇恢張法施, 壇席精嚴, 末季未之有也.
風化旣周, 遊涉到<阿瑟羅州>, 島嶼間魚鼇成橋, 迎入水中, 講法受戒, 卽<天寶>十一載壬辰二月望日也.
或本云<元和>六年, 誤矣.
<元和>在<憲德王>代.
[去<聖德>幾七十年矣.] <景德王>聞之, 迎入宮闥, 受菩薩戒, 嚫租七萬七千石.
椒庭列岳皆受戒品, 施絹五百端, 黃金五十兩, 皆容受之, 分施諸山, 廣興佛事.
其骨石今在<鉢淵寺>, 卽爲海族演戒之地.
得法之袖領, 曰<永深> <寶宗> <信芳> <體珍> <珍海> <眞善> <釋忠>等, 皆爲山門祖.
<深>則<眞表>簡子, 住<俗離山>, 爲克家子, 作壇之法, 與《占察六輪》稍異修, 如山中所傳本規.
按《唐僧傳》云: “<開皇>十三年, <廣州>有僧行懺法, 以皮作帖子二枚, 書善惡兩字, 令人擲之, 得善者吉.
又行自撲懺法, 以爲滅罪而男女合匝, 妄承密行.
<靑州>接響, 同行官司檢察, 謂是妖妄, 彼云: “此搭懺法依《占察經》, 撲懺法依諸經中.
五體投地如大山崩”.
時以奏聞, 乃勅內史侍郎<李元撰>, 就<大興寺>問諸大德.
有大沙門<法經> <彦琮>等對曰: “《占察經》見有兩卷, 首題 “菩提” 登在外國譯文, 似近代所出, 亦有寫而傳者.
檢勘群錄, 並無正名譯人時處, 搭懺與衆經復異, 不可依行”.
因勅禁之” .
今試論之, <靑州>居士等搭懺等事, 如大儒以《詩》 《書》發塚, 可謂畫虎不成, 類狗者矣.
佛所預防, 正爲此爾.
若曰《占察經》無譯人時處, 爲可疑也, 是亦擔麻棄金也.
何則, 詳彼經文, 乃悉壇深密, 洗滌穢瑕, 激昻懶夫者, 莫如玆典.
故亦名《大乘懺》, 又云出《六根聚中》.
<開元> <貞元>二《釋敎錄》中, 編入正藏, 雖外乎性宗, 其相敎大乘殆亦優矣, 豈與搭 撲二懺, 同日而語哉! 如《舍利佛問經》, 佛告長者<子邠若多羅>曰: “汝可七日七夜悔汝先罪, 皆使淸淨” .
<多羅>奉敎, 日夜懇惻, 至第五夕, 於其室中, 雨種種物, 若巾若帊若拂箒若刀錐斧等, 墮其目前, <多羅>歡喜, 問於佛, 佛言 “是離塵之相, 割拂之物也” .
據此, 則與《占察經》擲輪得相之事, 奚以異哉.
乃知<表公>翹懺得簡, 聞法見佛, 可謂不誣.
况此經若僞妄, 則慈氏何以親授<表師>, 又此經如可禁,《舍利問經》亦可禁乎? <琮>輩可謂攫金不見人, 讀者詳焉.
讚曰: 現身澆季激慵聾, 靈岳仙溪感應通.
莫謂翹懃傳搭懺, 作橋東海化魚龍.
digitized by jikji. HiSTOPIA™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