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曉不覊
聖師<元曉>, 俗姓<薛>氏, 祖<仍皮公>, 亦云<赤大公>, 今<赤大淵>側有<仍皮公>廟.
父<談捺>乃末.
初, 示生于<押梁郡>南[今<章山郡>] <佛地村>北, <栗谷><娑羅樹>下.
村名<佛地>, 或作<發智村>[俚云<弗等乙村>].
娑羅樹者, 諺云, 師之家本住此谷西南, 母旣娠而月滿, 適過此谷栗樹下, 忽分産, 而倉皇不能歸家, 且以夫衣掛樹, 而寢處其中, 因號樹曰<娑羅樹>.
其樹之實亦異於常, 至今稱<娑羅栗>.
《古傳》, 昔有主寺者, 給寺奴一人, 一夕饌栗二枚, 奴訟于官.
官吏怪之, 取栗檢之, 一枚盈一鉢.
乃反自判給一枚, 故因名<栗谷>.
師旣出家, 捨其宅爲寺, 名<初開>, 樹之旁置寺曰<娑羅>.
師之行狀云: “是京師人, 從祖考也”.
《唐僧傳》云: “本<下湘州>之人” .
按, <麟德>二年間, <文武王>割<上州> <下州>之地, 置<歃良州>, 則<下州>乃今之<昌寧郡>也, <押梁郡>本<下州>之屬縣, <上州>則今<尙州>, 亦作<湘州>也.
<佛地村>今屬<慈仁縣>, 則乃<押梁>之所分開也.
師生小名<誓幢>, 第名<新幢>[幢者俗云毛也].
初母夢流星入懷, 因而有娠, 及將産, 有五色雲覆地, <眞平王>三十九年, <大業>十三年丁丑歲也.
生而穎異, 學不從師.
其遊方始末, 弘通茂跡, 具載《唐傳》與<行狀>, 不可具載, 唯鄕傳所記有一二段異事.
師嘗一日風顚唱街云: “誰許沒柯斧, 我斫支天柱?” 人皆未喩.
時, <太宗>聞之曰: “此師殆欲得貴婦, 産賢子之謂也.
國有大賢, 利莫大焉” .
時<瑤石宮>[今<學院>是也]有寡公主, 勅宮吏覓<曉>引入.
宮吏奉勅將求之, 已自<南山>來過<蚊川橋>[<沙川>, 俗云<年川>, 又<蚊川>, 又橋名<楡橋>也]遇之, 佯墮水中濕衣袴.
吏引師於宮, 褫衣曬▩, 因留宿焉, 公主果有娠, 生<薛聰>.
<聰>生而睿敏, 博通經史, <新羅>十賢中一也.
以方音通會華 夷方俗物名, 訓解六經文學, 至今海東業明經者, 傳受不絶.
<曉>旣失戒生<聰>, 已後易俗服, 自號<小姓居士>.
偶得優人舞弄大瓠, 其狀瑰奇, 因其形製爲道具, 以《華嚴經》 “一切無▩人, 一道出生死” , 命名曰<無▩>, 仍作歌流于世.
嘗持此, 千村萬落且歌且舞, 化詠而歸, 使桑樞瓮牖玃猴之輩, 皆識佛陀之號, 咸作 “南無” 之稱, <曉>之化大矣哉! 其生緣之村名<佛地>, 寺名<初開>, 自稱<元曉>者, 蓋初輝佛日之意也.
<元曉>亦是方言也, 當時人皆以鄕言稱之始旦也.
會住<芬皇寺>, 纂《華嚴▩》, 至《第四十廻向品》, 終乃絶筆.
又嘗因訟, 分軀於百松, 故皆謂位階初地矣.
亦因海龍之誘, 承詔於路上, 撰《三昧經▩》, 置筆硯於牛之兩角上, 因謂之《角乘》.
亦表本始二覺之微旨也, <大安法師>排來而粘紙, 亦知音唱和也.
旣入寂, <聰>碎遺骸, 塑眞容, 安<芬皇寺>, 以表敬慕終天之志.
<聰>時旁禮, 像忽廻顧, 至今猶顧矣.
<曉>嘗所居穴寺旁, 有<聰>家之墟云.
讚曰:《角乘》初開《三昧》軸, 舞壺終掛萬街風.
<月明><瑤石>春眼去, 門掩<芬皇>顧影空.
廻顧至.
digitized by jikji. HiSTOPIA™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