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藏定律
大德<慈藏>, <金>氏, 本<辰韓>眞骨蘇判[三級爵名]<茂林>之子.
其父歷官淸要, 絶無後胤, 乃歸心三寶, 造于千部觀音, 希生一息, 祝曰: “若生男子, 捨作法海津梁” .
母忽夢星墜入懷, 因有娠, 及誕, 與釋尊同日.
名<善宗郎>, 神志澄睿, 文思日贍, 而無染世趣.
早喪二親, 轉厭塵譁, 捐妻息, 捨田園爲<元寧寺>, 獨處幽險, 不避狼虎, 修枯骨觀, 微或倦弊.
乃作小室, 周障荊棘, 裸坐其中, 動輒箴剌, 頭懸在梁, 以袪昏暝.
適台輔有闕, 門閥當議, 累徵不赴, 王乃勅曰: “不就斬之” .
<藏>聞之曰: “吾寧一日持戒而死, 不願百年破戒而生” .
事聞, 上許令出家.
乃深隱岩叢, 粮粒不恤.
時有異禽, 含菓來供, 就手而喰.
俄夢天人來授五戒, 方始出谷, 鄕邑士女, 爭來受戒.
<藏>自嘆邊生, 西希大化, 以<仁平>三年丙申歲[卽<貞觀>十年也]受勅, 與門人僧<實>等十餘輩, 西入<唐>, 謁<淸凉山>, 山有曼殊大聖塑相.
彼國相傳云, 帝釋天將工來彫也.
<藏>於像前禱祈冥感, 夢像摩頂授梵偈.
覺而未解, 及旦有異僧來釋云[已出<皇龍塔>篇], 又曰: “雖學萬敎, 未有過此” .
又以袈裟 舍利等付之而滅.
[<藏公>初匿之, 故《唐僧傳》不載.] <藏>知已蒙聖莂, 乃下北臺, 抵<太和池>, 入京師, <太宗>勅使慰撫, 安置<勝光別院>, 寵賜頗厚.
<藏>嫌其繁, 擁啓表入<終南><雲際寺>之東崿, 架嵓爲室, 居三年, 人神受戒, 靈應日錯, 辭煩不載.
旣而再入京, 又蒙勅慰, 賜絹二百匹, 用資衣費.
<貞觀>十七年癸卯, 本國<善德王>上表乞還, 詔許, 引入宮, 賜絹一領, 雜綵五百端, 東宮亦賜二百端, 又多禮貺.
<藏>以本朝經像未充, 乞齎《藏經》一部, 洎諸幡幢花蓋, 堪爲福利者皆載之.
旣至, 洎擧國欣迎, 命住<芬皇寺>[《唐傳》作<王芬>], 給侍稠渥.
一夏請至宮中, 講《大乘論》, 又於<皇龍寺>演菩薩戒本七日七夜, 天降甘澍, 雲霧暗靄, 覆所講堂, 四衆咸服其異.
朝廷議曰: “佛敎東漸, 雖百千齡, 其於住持修奉, 軌儀闕如也, 非夫綱理, 無以肅淸” .
啓勅<藏>爲大國統, 凡僧尼一切規猷, 總委僧統主之.
[按, <北齊><天寶>中, 國置十統, 有司卷宜甄異之.
於是, <宣帝>以法上法師爲大統, 餘爲通統.
又<梁> <陳>之間, 有國統 州統 國都 州都 僧都 僧正 都維乃等名, 總屬昭玄曹, 曹卽領僧尼官名.
<唐>初又有十大德之盛.
<新羅><眞興王>十一年庚午, 以<安藏法師>爲大書省一人, 又有小書省二人.
明年辛未, 以<高麗><惠亮法師>爲國統, 亦云寺主, <寶良法師>爲大都維那一人, 及州統九人, 郡統十八人等, 至<藏>更置大國統一人, 蓋非常職也, 亦猶<夫禮郎>爲大角干 <金庾信>大大角干.
後至<元聖大王>元年, 又置僧官名政法典, 以大舍一人 史二人爲司, 揀僧中有才行者爲之, 有故卽替, 無定年限.
故今紫衣之徒, 亦律寺之別也.
鄕傳云: “<藏>入<唐>, <太宗>迎至<武乾殿>, 請講《華嚴》, 天降甘露, 開爲國師” 云者, 妄矣.
《唐傳》與《國史》皆無文.] <藏>値斯嘉會, 勇激弘通, 令會尼五部各增舊學, 半月說戒, 冬春惣試, 令知持犯, 置員管維持之.
又遣巡使, 歷檢外寺, 誡礪僧失, 嚴飾經像爲恒式, 一代護法, 於斯盛矣.
如<夫子>自<衛>返<魯>, 樂正雅頌, 各得其宜, 當此之際, 國中之人, 受戒奉佛, 十室八九, 祝髮請度, 歲月增至.
乃創<通度寺>, 築戒壇以度四來.
[戒壇事已出上.] 又改營生緣里第<元寧寺>, 設落成會, 講《雜花萬偈》, 感五十二女現身證聽, 使門人植樹如其數, 以旌厥異, 因號<知識樹>.
嘗以邦國服章不同諸夏, 擧議於朝, 簽允曰臧, 乃以<眞德王>三年己酉, 始服中朝衣冠.
明年庚戌又奉正朔, 始行<永徽>號.
自後每有朝覲, 列在上蕃, <藏>之功也.
暮年謝辭京輦, 於<江陵郡>[今<冥州>也]創<水多寺>居焉.
復夢異僧, 狀北臺所見, 來告曰: “明日見汝於<大松汀>” .
驚悸而起, 早行至<松汀>, 果感文殊來格, 諮詢法要, 乃曰: “重期於<太伯><葛蟠地>” .
遂隱不現.
[<松汀>, 至今不生荊剌, 亦不棲鷹鸇之類云.] <藏>往<太伯山>尋之, 見巨蟒蟠結樹下.
謂侍者曰: “此所謂<葛蟠地>” .
乃創<石南院>[今<淨岩寺>], 以候聖降, 粤有老居士, 方袍襤縷, 荷葛簣, 盛死狗兒, 來謂侍者曰: “欲見<慈藏>來爾” .
門者曰: “自奉巾箒, 未見忤犯吾師諱者, 汝何人, 斯爾狂言乎?” 居士曰: “但告汝師” .
遂入告, <藏>不之覺曰: “殆狂者耶!” 門人出詬逐之, 居士曰: “歸歟歸歟! 有我相者, 焉得見我” .
乃倒簣拂之, 狗變爲師子寶座, 陞坐放光而去.
<藏>聞之, 方具威儀, 尋光而趨登南嶺, 已杳然不及.
遂殞身而卒, 茶毗安骨於石穴中.
凡<藏>之締構寺塔, 十有餘所, 每日與造必有異祥, 故蒲塞供塡市, 不日而成.
<藏>之道具布襪, 幷大和龍所獻木鴨枕, 與釋尊由衣等, 合在<通度寺>.
又<巘陽縣>[今<彦陽>]有<鴨遊寺>, 枕鴨嘗遊此現異, 故名之.
又有釋<圓勝>者, 先<藏>西學, 而同還桑梓, 助弘律部云.
讚曰: 曾向<淸凉>夢破廻, 七篇三聚一時開.
欲令緇素衣慚愧, 東國衣冠上國裁.
digitized by jikji. HiSTOPIA™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