寶壤梨木
《釋寶壤傳》, 不載鄕井氏族, 謹按<淸道郡>司籍, 載<天福>八年癸酉[<太祖>卽位第二十六年也]正月日, <淸道郡>界里審使<順英> 大乃末<水文>等柱貼公文: “<雲門山>禪院長生, 南<阿尼岾>, 東<嘉西峴>[云云].
同藪三剛典主人<寶壤>和尙, 院主<玄會>長老, 貞座<玄兩>上座, 直歲<信元>禪師”.
[右公文<淸道郡>都田帳, 傳准.] 又<開運>三年丙辰<雲門山>禪院長生標塔公文一道: “長生十一; <阿尼岾> <嘉西峴> <畝峴>, 西北<買峴>[一作<面知村>], 北<猪足門>等” .
又庚寅年, <晉陽府>貼五道按察使, 各道禪敎寺院始創年月形止, 審檢成籍時, 差使員東京掌書記<李僐>審檢記載, <正豊>六年辛巳[<大金>年號, 本朝<毅宗>卽位十六年也]九月, 郡中古籍裨補記准, <淸道郡>前副戶長禦侮副尉<李則楨>戶在古人消息及諺傳記載, 致仕上戶長<金亮辛> 致仕戶長<旻育> 戶長同正<尹應前> 其人<珍奇>等與時上戶長<用成>等言語.
時太守<李思老> 戶長<亮辛>年八十九, 餘輩皆七十已上, <用成>年六十已上.
[云云, 次不准.] <羅>代已來, 當郡寺院, <鵲岬>已下中小寺院, <三韓>亂亡間, <大鵲岬> <小鵲岬> <所寶岬> <天門岬> <嘉西岬>等五岬皆亡壞, 五岬柱合在<大鵲岬>.
祖師知識[上文云<寶壤>], 大國傳法來還, 次西海中, 龍邀入宮中念經, 施金羅袈裟一領, 兼施一子璃目, 爲侍奉而追之, 囑曰: “于時, 三國擾動, 未有歸依佛法之君主, 若與吾子歸本國, <鵲岬>創寺而居, 可以避賊.
抑亦不數年內, 必有護法賢君, 出定三國矣” .
言訖相別而來還.
及至玆洞, 忽有老僧, 自稱<圓光>, 抱印櫃而出, 授之而沒.
[按, <圓光>以<陳>末入中國, <開皇>間東還, 住<嘉西岬>而沒於<皇隆>, 計至<淸泰>之初, 無慮三百年矣.
今悲嘆諸岬皆廢而喜見<壤>來而將興, 故告之爾.] 於是, <壤師>將興廢寺, 而登北嶺望之, 庭有五層黃塔, 下來尋之則無跡.
再陟望之, 有群鵲啄地.
乃思海龍<鵲岬>之言, 尋掘之, 果有遺塼無數.
聚而蘊崇之, 塔成而無遺塼, 知是前代伽藍墟也, 畢創寺而住焉, 因名<鵲岬寺>.
未幾, <太祖>統一三國, 聞師至此創院而居, 乃合五岬田束五百結納寺, 以<淸泰>四年丁酉, 賜額曰<雲門禪寺>, 以奉袈裟之靈蔭.
璃目常在寺側小潭, 陰隲法化, 忽一年亢旱, 田蔬焦槁, <壤>勑璃目行雨, 一境告足.
天帝將誅不識, 璃目告急於師, 師藏於床下.
俄有天使到庭, 請出璃目, 師指庭前梨木, 乃震之而上天.
梨木萎摧, 龍撫之卽穌.
[一云師呪之而生.] 其木近年倒地, 有人作楗椎, 安置善法堂及食堂, 其椎柄有銘.
初師入<唐>廻, 先止于<推火>之<奉聖寺>, 適<太祖>東征至<淸道>境, 山賊嘯聚于<犬城>[有山岑臨水峭立, 今俗惡, 其名改云<犬城>], 驕傲不格, <太祖>至于山下, 問師以易制之述, 師答曰: “夫犬之爲物, 司夜而不司晝, 守前而忘其後, 宜以晝擊其北” .
<祖>從之, 果敗降.
<太祖>嘉乃神謀, 歲給近縣租五十碩, 以供香火, 是以寺安二聖眞容, 因名<奉聖寺>.
後遷至<鵲岬>, 而大創終焉.
師之<行狀>, 古《傳》不載, 諺云, 與<石崛><備虛師>[一作<毗虛>]爲昆弟, <奉聖>·<石崛>·<雲門>三寺, 連峯櫛比, 交相往還爾.
後人改作<新羅>《異傳》, 濫記鵲塔 璃目之事于《圓光傳》中, 系<犬城>事於《毗虛傳》, 旣謬矣.
又作《海東僧傳》者, 從而潤文, 使<寶壤>無傳而疑誤後人, 誣妄幾何.
digitized by jikji. HiSTOPIA™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