魚山佛影
古記云: “<萬魚寺>者古之<慈成山>也, 又<阿耶斯山>.
[當作 “摩耶斯” , 此云 “魚” 也.] 傍有<呵囉國>, 昔天卵下于海邊, 作人御國, 卽<首露王>.
當此時, 境內有<玉池>, 池有毒龍焉.
<萬魚山>有五羅刹女, 往來交通, 故時降電雨, 歷四年, 五穀不成.
王呪禁不能, 稽首請佛說法, 然後羅刹女受五戒而無後害, 故東海魚龍遂化爲滿洞之石, 各有鍾磬之聲.
[已上古記.]” 又按, <大定>十二年庚子, 卽<明宗>十一年也, 始創<萬魚寺>, 棟梁<寶林>狀奏所稱山中奇異之迹, 與<北天竺><訶羅國>佛影事符同者有三; 一, 山之側近地<梁州>界<玉池>, 亦毒龍所蟄是也; 二, 時自江邊雲氣始出, 來到山頂, 雲中有音樂之聲是也; 三, 影之西北有盤石, 常貯水不絶, 云是佛浣濯袈裟之地是也.
已上皆<寶林>之說, 今親來瞻禮, 亦乃彰彰可敬信者有二; 洞中之石, 凡三分之二皆有金玉之聲, 是一也; 遠瞻卽現, 近瞻不見, 或見覓等, 是一也.
<北天>之文, 具錄於後.
可函《觀佛三昧經》第七卷云: “佛到<耶乾訶羅國><古仙山>, 薝葍花林毒龍之側, 靑蓮花泉北, 羅刹穴中, <阿那斯山>南.
爾時, 彼穴有五羅刹, 化作女龍, 與毒龍通, 龍復降雹, 羅刹亂行, 飢饉疾疫, 已歷四年.
王驚懼, 禱祀神祗, 於事無益.
時有<梵志>聰明多智, 白言大王“<伽毗羅><淨飯王子>, 今者成道號<釋迦文>”, 王聞是語, 心大歡喜, 向佛作禮曰云: “何今日佛日已興, 不到此國?” 爾時, 如來勅諸比丘, 得六神通者, 隨從佛後, 受<那乾訶羅>王<弗婆浮提>請.
爾時, 世尊頂放光明, 化作一萬諸大化佛, 往至彼國.
爾時, 龍王及羅刹女, 五體投地, 求佛受戒.
佛卽爲說三歸五戒, 龍王聞已, 長跪合掌“勸請世尊常住此間, 佛若不在, 我有惡心, 無由得成阿耨菩提”.
時, 梵天王復來禮佛, 請婆伽婆爲未來世諸衆生故, 莫獨偏爲此一小龍, 百千<梵>王皆作是請.
時, 龍王出七寶臺, 奉上如來.
佛告龍王: “不須此臺, 汝今但以羅刹石窟持以施我”.
龍歎喜[云云].
爾時, 如來安慰龍王: “我受汝請, 坐汝窟中, 經千五百歲”.
佛湧身入石, 猶如明鏡, 人見面像, 諸龍皆現, 佛在石內, 映現於外.
爾時, 諸龍合掌歡喜, 不出其地, 常見佛日.
爾時, 世尊結伽趺坐在石壁內, 衆生見時, 遠望卽現, 近則不現.
諸天供養佛影, 影亦說法” .
又云: “佛蹴嵓石之上, 卽便成金玉之聲”.
《高僧傳》云: “<惠遠>聞<天竺>有佛影, 昔爲龍所留之影, 在<北天竺><月支國><那竭呵城>南古仙人石室中[云云]” .
又<法現>《西域傳》云: “至<那竭國>界, <那竭城>南半由旬有石室, <博山>西南面, 佛留影此中.
去十餘步觀之, 如佛眞形, 光明炳著, 轉遠轉微.
諸國王遣工摹寫, 莫能髣髴.
國人傳云, 賢劫千佛, 皆當於此留影, 影之西百步許, 有佛在時剃髮剪爪之地[云云]” .
星函《西域記》第二卷云: “昔, 如來在世之時, 此龍爲牧牛之士, 供王乳酪, 進奏失宜, 旣獲譴嘖, 心懷恚恨, 以金錢買花供養, 授記<窣堵婆>, 願爲惡龍破國害王, 特趣石壁, 投身而死, 遂居此窟爲大龍王.
適起惡心, 如來鑑此, 變神通力而來至.
此龍見佛, 毒心遂止, 受不殺戒, 因請如來“常居此穴, 常受我供”, 佛言: “吾將寂滅, 爲汝留影, 汝若毒忿, 常觀吾影, 毒心當止”.
攝神獨入石室, 遠望卽現, 近則不現.
又令石上蹴爲七寶[云云]” 已上皆經文, 大畧如此.
海東人名此山爲<阿那斯>, 當作<摩那斯>, 此翻爲 “魚” .
盖取彼<北天>事而稱之爾.
digitized by jikji. HiSTOPIA™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