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所觀音 衆生寺
《新羅古傳》云: “<中華>天子有寵姬, 美艶無雙.
謂古今圖畫, 尠有如此者, 乃命善畫者寫眞.
[畵工傳失其名, 或云<張僧繇>, 則是<吳>人也.
<梁><天監>中爲<武陵王國>侍郎直秘閣知畫事, 歷右將軍 <吳興>太守, 則乃中國<梁> <陳>間之天子也.
而傳云<唐>帝者, 海東人凡諸中國爲<唐>爾, 其實未詳何代帝王, 兩存之.] 其人奉勅圖成, 誤落筆汚赤毁於臍下, 欲改之而不能, 心疑赤誌必自天生, 功畢獻之.
帝目之曰: “形則逼眞矣, 其臍下之誌, 乃所內秘, 何得知之幷寫?” 帝乃震怒, 下圓扉, 將加刑.
丞相奏云: “所謂伊人其心且直, 願赦宥之” .
帝曰: “彼旣賢直, 朕昨夢之像, 畫進不差則宥之” .
其人乃畫<十一面觀音>像呈之, 協於所夢, 帝於是意解赦之.
其人旣免, 乃與博士<芬節>約曰: “吾聞<新羅國>敬信佛法, 與子乘桴于海, 適彼同修佛事, 廣益仁邦, 不亦益乎” .
遂相與到<新羅國>, 因成此寺大悲像, 國人瞻仰, 禳禱獲福, 不可勝記” .
<羅>季<天成>中, 正甫<崔殷諴>久無胤息, 詣玆寺大慈前祈禱, 有娠而生男, 未盈三朔, <百濟><甄萱>襲犯京師, 城中大潰.
<殷諴>抱兒來告曰: “鄰兵奄至, 事急矣, 赤子累重, 不能俱免.
若誠大聖之所賜, 願借大慈之力覆養之, 令我父子再得相見” .
涕泣悲惋, 三泣而三告之, 裹以襁褓, 藏諸猊座下, 眷眷而去.
經半月寇退, 來尋之, 肌膚如新浴, 貌體嬛好, 乳香尙痕於口.
抱持歸養, 及壯聰惠過人.
是爲<丞魯>, 位至正匡.
<丞魯>生郎中<崔肅>, <肅>生郎中<齊顔>焉, 自此繼嗣不絶.
<殷諴>隨<敬順王>入本朝爲大姓.
又<統和>十年三月, 主寺釋<性泰>, 跪於菩薩前, 自言: “弟子久住玆寺, 精勤香火, 晝夜匪懈, 然以寺無田出, 香祀無繼, 將移他所, 故來辭爾” .
是日, 假寐夢大聖謂曰: “師且住無遠離, 我以緣化充齋費” .
僧忻然感悟, 遂留不行.
後十三日, 忽有二人, 馬載牛駄, 到於門前.
寺僧出問: “何所而來?” 曰: “我等是<金州>界人.
向有一比丘到我云: “我住東京<衆生寺>久矣, 欲以四事之難, 緣化到此”.
是以, 歛施隣閭, 得米六碩, 鹽四碩, 負載以來” .
僧曰: “此寺無人緣化者, 爾輩恐聞之誤” .
其人曰: “向之比丘率我輩而來, 到此師見井邊曰: “距寺不遠, 我先往待之”.
我輩隨逐而來” .
寺僧引入法堂前, 其人瞻禮大聖, 相謂曰: “此緣化比丘之像也” .
驚嘆不已.
故所納米鹽, 追年不廢.
又一夕寺門有火災, 閭里奔救, 升堂見像, 不知所在, 視之已立在庭中矣.
問其出者誰, 皆曰不知, 乃知大聖靈威也.
又<大定>十三年癸巳間, 有僧<占崇>, 得住玆寺, 不解文字, 性本純粹, 精勤火香.
有一僧欲奪其居, 訴於<襯衣天使>曰: “玆寺所以國家祈恩奉福之所, 宜選會讀文疏者主之” .
天使然之, 欲試其人, 乃倒授疏文, <占崇>應手披讀如流.
天使服膺, 退坐房中, 俾之再讀, <崇>鉗口無言.
天使曰: “上人良由大聖之所護也” .
終不奪之.
當時, 與<崇>同住者, 處士<金仁夫>, 傳諸鄕老, 筆之于傳.
digitized by jikji. HiSTOPIA™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