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宗興法[距<訥祗>世一百餘年] 厭髑滅身
《新羅本記》, <法興大王>卽位十四年, 小臣<異次頓>爲法滅身, 卽<蕭梁><普通>八年丁未, <西竺><達摩>來<金陵>之歲也.
是年, <朗智法師>亦始住<靈鷲山>開法, 則大敎興衰, 必遠近相感一時, 於此可信.
<元和>中, <南澗寺>沙門<一念>, 撰《髑香墳禮佛結社文》, 載此事甚詳.
其畧曰: “昔在<法興大王>垂拱<紫極之殿>, 俯察扶桑之域, 以謂“昔<漢><明>感夢, 佛法東流.
寡人自登位, 願爲蒼生, 欲造修福滅罪之處”.
於是, 朝臣[《鄕傳》云, <工目> <謁恭>等]未測深意, 唯遵理國之大義, 不從建寺之神略.
大王嘆曰: “於戱! 寡人以不德, 丕承大業, 上虧陰陽之造化, 下無黎庶之歡, 萬機之暇, 留心釋風, 誰與爲伴?” 粤有內養者, 姓<朴>字<厭髑>[或作<異次>, 或云<伊處>, 方音之別也, 譯云 “厭” 也.
“髑” , “頓” “道” “覩” “獨” 等皆隨書者之便, 乃助辭也.
今譯上不譯下, 故云<厭髑>, 又<厭覩>等也], 其父未詳, 祖阿珍<宗>, 卽<習寶>葛文王之子也.
[<新羅>官爵凡十七級, 其第四曰波珍喰, 亦云阿珍喰也.
<宗>其名也, <習寶>亦名也.
<羅>人凡追封王者, 皆稱葛文王, 其實, 史臣亦云未詳.
又按<金用行>撰《阿道碑》, 舍人時年二十六, 父<吉升>, 祖<功漢>, 曾祖<乞解大王>.] 挺竹柏而爲質, 抱水鏡而爲志, 積善曾孫, 望宮內之爪牙, 聖朝忠臣, 企河淸之登侍.
時年二十二, 當充舍人[<羅>爵有大舍 小舍等, 蓋下士之秩], 瞻仰龍顔, 知情擊目.
奏云: “臣聞古人, 問策蒭蕘. 願以危罪啓諮”.
王曰: “非爾所爲”.
舍人曰: “爲國亡身, 臣之大節; 爲君盡命, 民之直義. 以謬傳辭, 刑臣斬首, 則萬民咸伏, 不敢違敎”.
王曰: “解肉枰軀, 將贖一鳥; 洒血摧命, 自怜七獸. 朕意利人, 何殺無罪! 汝雖作功德, 不如避罪”.
舍人曰: “一切難捨, 不過身命. 然, 小臣夕死, 大敎朝行, 佛日再中, 聖主長安”.
王曰: “鸞鳳之子, 幼有凌霄之心; 鴻鵠之兒, 生懷截波之勢.
爾得如是, 可謂大士之行乎!” 於焉, 大王權整威儀, 風刁東西, 霜仗南北, 以召群臣, 乃問: “卿等於我欲造精舍, 故作留難”. [《鄕傳》云, <髑>爲以王命傳下興工創寺之意, 群臣來諫, 王乃責怒於<髑>, 刑以僞傳王命.] 於是, 群臣戰戰兢懼, 傯侗作誓, 指手東西.
王喚舍人而詰之, 舍人失色, 無辭以對.
大王忿怒, 勅令斬之, 有司縛到衙下, 舍人作誓, 獄吏斬之, 白乳湧出一丈.[《鄕傳》云, 舍人誓曰: “大聖法王, 欲興佛敎, 不顧身命, 多卻結緣, 天垂瑞祥, 遍示人庶”. 於是, 其頭飛出, 落於<金剛山>頂云云.] 天四黯黲, 斜景爲之晦明, 地六震動, 雨花爲之飄落.
聖人哀戚, 沾悲淚於龍衣, 冢宰憂傷, 流輕汗於蟬冕.
甘泉忽渴, 魚鼈爭躍; 直木先折, 猿猱群鳴.
春宮連鑣之侶, 泣血相顧, 月庭交袖之朋, 斷膓惜別, 望柩聞聲, 如喪考妣.
咸謂 “<子推>割股, 未足比其苦節; <弘演>刳腹, 詎能方其壯烈.
此乃扶丹墀之信力, 成<阿道>之本心, 聖者也”.
遂乃葬北山之西嶺[卽<金剛山>也.
傳云, 頭飛落處, 因葬其地, 今不言何也?] 內人哀之, 卜勝地, 造蘭若, 名曰<刺楸寺>.
於是, 家家作禮, 必獲世榮, 人人行道, 當曉法利.
<眞興大王>卽位五年甲子, 造<大興輪寺>[按《國史》與《鄕傳》, “實, <法興王>十四年丁未始開, 二十一年乙卯大伐<天鏡>林, 始興工, 梁棟之材, 皆於其林中取足, 而階礎石龕皆有之, 至<眞興王>甲子寺成”. 故云甲子,《僧傅》云七年, 誤], <大淸>之初, <梁>使<沈湖>將舍利, <天嘉>六年, <陳>使<劉思>幷僧<明觀>, 奉內經幷次, 寺寺星張, 塔塔鴈行.
竪法幢, 懸梵鏡, 龍象釋徒, 爲寰中之福田, 大小乘法, 爲京國之慈雲.
他方菩薩出現於世[謂<芬皇>之<陳那>, <浮石><寶蓋>, 以至<洛山><五臺>等是也], <西域>名僧降臨於境, 由是倂<三韓>而爲邦, 掩四海爲家.
故書德名於天▩之樹, 影神跡於星河之水, 豈非三聖威之所致也.
[謂<我道> <法興> <厭髑>也.] 降有國統<惠隆> 法主<孝圓> <金相郎> 大統<鹿風> 大書省<眞怒> 波珍喰<金嶷>等, 建舊塋, 樹豊碑, <元和>十二年丁酉八月五日, 卽第四十一<憲德大王>九年也.
<興輪寺><永秀禪師>[于時, 瑜伽諸德皆稱禪師], 結湊斯塚禮佛之香徒, 每月五日, 爲魂之妙願, 營壇作梵” .
又《鄕傳》云: “鄕老每當忌旦, 設社會於<興輪寺>, 則今月初五, 乃舍人捐軀順法之晨也” .
鳴呼! 無是君無是臣, 無是臣無是功, 可謂<劉> <葛>魚水, 雲龍感會之美歟? <法興王>旣擧廢立寺, 寺成, 謝冕旒披方袍, 施宮戚爲寺隸[寺隸至今稱王孫, 後至<太宗王>時, 宰輔<金良圖>信向佛法, 有二女曰<花寶> <蓮寶>, 捨身爲此寺婢.
又以逆臣<毛尺>之族, 沒寺爲隸, 二族之裔至今不絶], 主住其寺, 躬任弘化.
<眞興>乃繼德重聖, 承袞職處九五, 威率百僚, 號令畢備, 因賜額<大王興輪寺>.
前王姓<金>氏, 出家<法雲>, 字<法空>.
[《僧傳》與諸說亦以王妃出家名<法雲>, 又<眞興王>爲<法雲>, 又以爲<眞興>之妃名<法雲>, 頗多疑混.]《冊府元龜》云: “姓<募>, 名<秦>.
初興役之乙卯歲, 王妃亦創<永興寺>, 慕<史>氏之遺風, 同王落彩爲尼, 名<妙法>, 亦住<永興寺>, 有年而終”.
《國史》云: “<建福>三十一年, <永興寺>塑像自壞, <眞興王>妃比丘尼卒” .
按, <眞興>乃<法興>之姪子, 妃<思刀夫人><朴>氏, <牟梁里><英失>角干之女, 亦出家爲尼, 而非<永興寺>之創主也.
則恐 “眞” 字當作 “法” .
謂<法興>之妃<巴刁夫人>爲尼者之卒也, 乃創寺立像之主故也.
二<興>捨位出家, 史不書, 非經世之訓也? 又於<大通>元年丁未, 爲<梁>帝創寺於<熊川州>, 名<大通寺>.
[<熊川>卽<公州>也, 時屬<新羅>故也.
然恐非丁未也, 乃<中大通>元年己酉歲所創也.
始創<興輪>之丁未, 未暇及於他郡立寺也.]
讚曰: 聖智從來萬世謀, 區區輿議謾秋毫.
法輪解逐金輪轉, 舜日方將佛日高.
右<原宗>.
徇義輕生已足驚, 天花白乳更多情.
俄然一釰身亡後, 院院鍾聲動帝京.
右<厭髑>.
digitized by jikji. HiSTOPIA™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