駕洛國記[<文廟朝><大康>年間, <金官>知州事文人所撰也, 今略而載之.]
開闢之後, 此地未有邦國之號, 亦無君臣之稱.
越有<我刀干> <汝刀干> <彼刀干> <五刀干> <留水干> <留天干> <五天干> <神鬼干>等九干者, 是酋長, 領總百姓, 凡一百戶, 七萬五千人.
多以自都山野, 鑿井而飮, 耕田而食.
屬<後漢><世祖><光武帝><建武>十八年壬寅三月禊浴之日, 所居<北龜旨>[是峯巒之稱, 若十朋伏之狀, 故云也]有殊常聲氣呼喚, 衆庶二三百人集會於此, 有如人音, 隱其形而發其音曰: “此有人否?” 九干等云: “吾徒在!” 又曰: “吾所在爲何?” 對云 “龜旨” 也.
又曰: “皇天所以命我者, 御是處, 惟新家邦, 爲君后.
爲玆故降矣.
你等須掘峯頂撮土, 歌之云『龜何龜何, 首其現也.
若不現也, 燔灼而喫也』, 以之蹈舞, 則是迎大王 歡喜踴躍之也” .
九干等如其言, 咸忻而歌舞.
未幾, 仰而觀之, 唯紫繩自天垂而着地, 尋繩之下, 乃見紅幅裹金合子.
開而視之, 有黃金卵六圓如日者.
衆人悉皆驚喜, 俱伸百拜, 尋還裹著, 抱持而歸<我刀>家, 寘榻上, 其衆各散.
過浹辰, 翌日平明, 衆庶復相聚集開合, 而六卵化爲童子, 容貌甚偉.
仍坐於床, 衆庶拜賀, 盡恭敬止.
日日而大 踰十餘晨昏, 身長九尺則<殷>之<天乙>, 顔如龍焉則<漢>之<高祖>, 眉之八彩則<有唐>之<高>, 眼之重瞳則<有虞>之<舜>, 其於月望日卽位也.
始現故諱<首露>, 或云<首陵>[<首陵>是崩後諡也], 國稱<大駕洛>, 又稱<伽耶國>, 卽六<伽耶>之一也.
餘五人各歸爲五<伽耶>主.
東以<黃山江>, 西南以滄海, 西北以<地理山>, 東北以<伽耶山>, 南而爲國尾.
俾創假宮而人御, 但要質儉, 茅茨不剪, 土階三尺.
二年癸卯春正月, 王若曰: “朕欲定置京都, 仍駕幸假宮之南<新畓坪>[是古來閑田, 新耕作故云也.
畓乃俗文也], 四望山嶽, 顧左右曰: “此地狹小如蓼葉, 然而秀異, 可爲十六<羅漢>住地.
何况, 自一成三, 自三成七, 七聖住地, 固合于是.
托土開疆, 終然允臧歟” .
築置一千五百步周廻羅城 宮禁殿宇及諸有司屋宇 虎庫倉廩之地.
事訖還宮, 徧徵國內丁壯 人夫 工匠, 以其月二十日資始金陽, 曁三月十日役畢.
其宮闕屋舍, 俟農隙而作之, 經始于厥年十月, 逮甲辰二月而成, 涓吉辰御新宮, 理萬機而懃庶務.
忽有<琓夏國><含達王>之夫人妊娠, 彌月生卵, 化爲人, 名曰<脫解>.
從海而來, 身長三尺, 頭圍一尺.
悅焉詣闕, 語於王云: “我欲奪王之位, 故來耳” .
王答曰: “天命我俾卽于位, 將令安中國而綏下民, 不敢違天之命以與之位, 又不敢以吾國吾民, 付囑於汝” .
<解>云: “若爾可爭其術” .
王曰 “可” 也.
俄頃之間, <解>化爲鷹, 王化爲鷲, 又解化爲雀, 王化爲鸇.
于此際也, 寸陰未移, <解>還本身, 王亦復然.
<解>乃伏膺曰: “僕也適於角術之場, 鷹之鷲, 雀之於鸇, 獲免焉, 此盖聖人惡殺之仁而然乎! 僕之與王, 爭位良難” .
便拜辭而出, 到麟郊外渡頭, 將中朝來泊之水道而行, 王竊恐滯留謀亂, 急發舟師五百艘而追之, <解>奔入<雞林>地界, 舟師盡還.
事記所載多異與<新羅>.
屬<建武>二十四年戊申七月二十七日, 九干等朝謁之次, 獻言曰: “大王降靈已來, 好仇未得.
請臣等所有處女絶好者, 選入宮闈, 俾爲伉儷” .
王曰: “朕降于玆天命也.
配朕而作后, 亦天之命, 卿等無慮” .
遂命<留天干>押輕舟, 持駿馬, 到<望山島>立待; 申命<神鬼干>就<乘岾>[<望山島>, 京南島嶼也.
<乘岾>, 輦下國也], 忽自海之西南隅, 掛緋帆, 張茜旗, 而指乎北.
<留天>等先擧火於島上, 則競渡下陸, 爭奔而來.
<神鬼>望之, 走闕奏之.
上聞欣欣, 尋遣九干等, 整蘭橈, 揚桂楫而迎之, 旋欲陪入內, 王后乃曰: “我與[爾]等素昧平生, 焉敢輕忽相隨而去!” <留天>等返達后之語, 王然之, 率有司動蹕, 從闕下西南六十步許地, 山邊設幔殿祗候.
王后於山外<別浦>津頭, 維舟登陸, 憩於高嶠, 解所著綾袴爲贄, 遺于山靈也.
其地侍從媵臣二員, 名曰<申輔> <趙匡>, 其妻二人, 號<慕貞> <慕良>.
或臧獲幷計二十餘口, 所齎錦繡綾羅 衣裳疋段 金銀珠玉 瓊玖服玩器, 不可勝記.
王后漸近行在, 上出迎之, 同入帷宮, 媵臣已下衆人, 就階下而見之卽退.
上命有司, 引媵臣夫妻曰: “人各以一房安置, 已下臧獲各一房五六人安置” .
給之以蘭液蕙醑, 寢之以文茵彩薦, 至於衣服疋段寶貨之類, 多以軍夫遴集而護之.
於是, 王與后共在御國寢, 從容語王曰: “妾是<阿踰陁國>公主也.
姓<許>名<黃玉>, 年二八矣.
在本國時, 今年五月中, 父王與皇后顧妾而語曰: 『爺孃一昨夢中, 同見皇天上帝, 謂曰: “<駕洛國>元君<首露>者, 天所降而俾御大寶, 乃神乃聖, 惟其人乎! 且以新蒞家邦, 未定匹偶, 卿等湏遣公主而配之” .
言訖升天.
形開之後, 上帝之言, 其猶在耳, 你於此而忽辭親, 向彼乎往矣.
』 妾也浮海遐尋於蒸棗, 移天夐赴於蟠桃, 螓首敢叨, 龍顔是近” .
王答曰: “朕生而頗聖, 先知公主自遠而屆, 下臣有納妃之請, 不敢從焉.
今也淑質自臻, 眇躬多幸” .
遂以合歡, 兩過淸宵, 一經白晝.
於是, 遂還來船, 篙工楫師共十有五人, 各賜粮粳米十碩 布三十疋, 令歸本國.
八月一日廻鑾, 與后同輦, 媵臣夫妻齊鑣並駕, 其<漢>肆雜物, 感使乘載, 徐徐入闕, 時銅壺欲午.
王后爰處中宮, 勑賜媵臣夫妻, 私屬空閑二室分入; 餘外從者以賓舘一坐二十餘間, 酌定人數, 區別安置.
日給豊羡, 其所載珍物, 藏於內庫, 以爲王后四時之費.
一日上語臣下曰.
“九干等俱爲庶僚之長, 其位與名, 皆是宵人野夫之號, 頓非簪履職位之稱, 儻化外傳聞, 必有嗤笑之耻” .
遂改<我刀>爲<我躬> <汝刀>爲<汝諧> <彼刀>爲<彼藏> <五方>爲<五常>, <留水> <留天>之名, 不動上字, 改下字<留功> <留德>, <[神天]>改爲<神道>, <五天>改爲<五能>, <神鬼>之音不易, 改訓爲<臣貴>.
取<雞林>職儀, 置角干 阿叱干 級干之秩, 其下官僚, 以<周>判<漢>儀而分定之, 斯所以 “革古鼎, 新設官分職” 之道歟! 於是乎, 理國齊家, 愛民如子, 其敎不肅而威, 其政不嚴而理.
况與王后而居也, 比如天之有地 日之有月 陽之有陰, 其功也<塗山>翼<夏>, <唐煖>興<嬌>.
頻年有得熊羆之兆, 誕生太子<居登公>.
<靈帝><中平>六年己巳三月一日后崩, 壽一百五十七.
國人如嘆坤崩, 葬於<龜旨>東北塢.
遂欲忘子愛下民之惠, 因號初來下纜<渡頭村>曰<主浦村>, 解綾袴高岡曰<綾峴>, 茜旗行入海涯曰<旗出邊>.
媵臣泉府卿<申輔> 宗正監<趙匡>等到國三十年後, 各産二女焉, 夫與婦踰一二年而皆▩信也.
其餘臧獲之輩, 自來七八年間, 未有玆子生, 唯抱懷土之悲, 皆首丘而沒.
所舍賓館, 圓其無人, 元君乃每歌鰥枕, 悲嘆良多.
隔二五歲, 以<獻帝><立安>四年己卯三月二十三日而殂落, 壽一百五十八歲矣.
國中之人若亡天只, 悲慟甚於后崩之日.
遂於闕之艮方平地, 造立殯宮, 高一丈, 周三百步而葬之, 號<首陵王廟>也.
自嗣子<居登王>洎九代孫<仇衝>, 之享是廟, 須以每歲孟春三之日七之日 仲夏五之日 仲秋初五之日十五之日, 豊潔之奠, 相繼不絶.
洎<新羅>第三十王<法敏>, <龍朔>元年辛酉三月日, 有制曰: “朕是<伽耶國>元君九代孫<仇衝王>降于當國也, 所率來子<世宗>之子<率友公>之子<庶云>匝干之女, <文明皇后>寔生我者.
玆故元君於幼冲人, 乃爲十五代始祖也.
所御國者已曾敗, 所葬廟者今尙存, 合于宗祧, 續乃祀事” .
仍遣使於黍離之趾, 囗近廟上上田三十頃, 爲供營之資, 號稱<王位田>, 付屬本土, 王之十七代孫<賡世>級干祗禀朝旨, 主掌厥田.
每歲, 時釀醪醴, 設以餠飯茶菓庶羞等奠, 年年不墜.
其祭日不失<居登王>之所定年內五日也, 芬苾孝祀, 於是乎在於我.
自<居登王>卽位己卯年置便房, 降及<仇衝>朝, 未三百三十載之中, 享廟禮曲, 永無違者.
其乃<仇衝>失位去國, 逮<龍朔>元年辛酉, 六十年之間, 享是廟禮或闕如也.
美矣哉! <文武王>[<法敏王>諡也].
先奉尊祖, 孝乎惟孝, 繼泯絶之祀, 復行之也.
<新羅>季末有<忠至>匝干者, 攻取<金官><高城>, 而爲城主將軍, 爰有<英規>阿干, 假威於將軍, 奪廟享而淫祀, 當端午而致告祠, 堂梁無故折墜, 因覆壓而死焉.
於是, 將軍自謂: “宿因多幸, 辱爲聖王所御國城之奠, 宜我畫其眞影, 香燈供之, 以酬玄恩” .
遂以鮫絹三尺, 摸出眞影, 安於壁上, 旦夕膏炷, 瞻仰虔至.
才三日, 影之二目, 流下血淚, 而貯於地上, 幾一斗矣.
將軍大懼, 捧持其眞, 就廟而焚之, 卽召王之眞孫<圭林>而謂曰: “昨有不祥事, 一何重疊! 是必廟之威靈, 震怒余之圖畫而供養不孫.
<英規>旣死, 余甚怪畏.
影已燒矣, 必受陰誅.
卿是王之眞孫, 信合依舊以祭之” .
<圭林>繼世奠酹, 年及八十八歲而卒, 其子<間元卿>, 續而克禋.
端午日, 謁廟之祭, <英規>之子<俊必>又發狂, 來詣廟, 俾徹<間元>之奠以己奠陳享, 三獻未終, 得暴疾, 歸家而斃.
然, 古人有言 “淫祀無福, 反受其殃” , 前有<英規> 後有<俊必>父子之謂乎! 又有賊徒, 謂廟中多有金玉, 將來盜焉.
初之來也, 有躬擐甲胄 張弓挾矢 猛士一人從廟中出, 四面雨射, 中殺七八人, 賊徒奔走.
數日再來, 有大蟒長三十餘尺, 眼光如電, 自廟旁出, 咬殺八九人, 粗得完免者, 皆僵仆而散.
故知陵園表裡, 必有神物護之.
自<建安>四年己卯始造, 逮今上御圖三十一載, <大康>二年丙辰, 凡八百七十八年, 所封美土, 不騫不崩, 所植佳木, 不枯不朽, 况所排列萬蘊玉之片片, 亦不頹坼.
由是觀之, <辛替否>曰 “自古迄今, 豈有不亡之國 不破之墳?” , 唯此<駕洛國>之昔曾亡, 則<替否>之言有徵矣, <首露>廟之不毁, 則<替否>之言, 未足信也.
此中更有戱樂思慕之事; 每以七月二十九日, 土人吏卒, 陟乘岾, 設帷幕, 酒食歡呼, 而東西送目, 壯健人夫, 分類以左右之, 自望山島, 駮蹄駸駸而競湊於陸, 鷁首泛泛而相推於水, 北指<古浦>而爭趨.
盖此昔<留天> <神鬼>等望后之來, 急促告君之遺跡也.
國亡之後, 代代稱號不一, <新羅>第三十一<政明王>卽位, <開耀>元年辛巳, 號爲<金官京>, 置太守; 後二百五十九年, 屬我<太祖>統合之後, 代代爲<臨海縣>, 置排岸使, 四十八年也; 次爲<臨海郡>, 或爲<金海府>, 置都護府, 二十七年也; 又置防禦使, 六十四年也.
<淳化>二年<金海府>量田使 中大夫<趙文善>申省狀稱, <首露陵>王廟屬田結數多也, 宜以十五結仍舊貫, 其餘分折於府之役丁.
所司傳狀奏聞, 時廟朝宣旨曰: “天所降卵, 化爲聖君, 居位而延齡, 則一百五十八年也.
自彼三皇而下, 鮮克比肩者歟! 崩後自先代俾屬廟之壟畝, 而今減除, 良堪疑懼” .
而不允.
使又申省, 朝廷然之, 半不動於陵廟中, 半分給於鄕人之丁也.
節使[量田使稚也]受朝旨, 乃以半屬於陵園, 半以支給於府之徭役戶丁也.
幾臨事畢, 而甚勞倦, 忽一夕夢見七八介鬼神, 執縲紲, 握刀而至, 云 “儞有大憝, 故加斬戳” .
其使以謂受刑而慟楚, 驚懼而覺, 仍有疾瘵, 勿令人知之, 宵遁而行, 其病不間, 渡關而死.
是故, 量田都帳不著印也.
後人奉使來, 審檢厥田, 才一結十二負九束也, 不足者三結八十七負一束矣.
乃推鞫斜入處, 報告內外官, 勅理足支給焉.
又有古今所嘆息者; 元君八代孫<金銍王>克勤爲政, 又切崇眞, 爲世祖母<許皇后>奉資冥福, 以<元嘉>二十九年壬辰, 於元君與皇后合婚之地創寺, 額曰<王后寺>, 遣使審量近側平田十結, 以爲供億三寶之費.
自有是寺五百後, 置<長遊寺>, 所納田柴幷三百結.
於是右寺<三剛>, 以<王后寺>在寺柴地東南標內, 罷寺爲莊, 作秋收冬藏之場, 秣馬養牛之廐, 悲夫! 世祖已下九代孫曆數, 委錄于下.
銘曰: 元胎肇啓, 利眼初明.
人倫雖誕, 君位未成.
中朝累世, 東國分京.
<雞林>先定, <駕洛>後營.
自無銓宰, 誰察民氓.
遂玆玄造, 顧彼蒼生.
用授符命, 特遣精靈.
山中降卵, 霧裏藏刑.
內猶漠漠, 外亦冥冥.
望如無象, 聞乃有聲.
群歌而奏, 衆舞而呈.
七日而後, 一時所寧.
風吹雲卷, 空碧天靑.
下六圓卵, 垂一紫纓.
殊方異土, 比屋連甍.
觀者如堵, 覩者如羹.
五歸各邑, 一在玆城.
同時同迹, 如弟如兄.
實天生德, 爲世作程.
寶位初陟, 寰區欲淸.
華構徵古, 土階尙平.
萬機始勉, 庶政施行.
無偏無儻, 惟一惟精.
行者讓路, 農者讓耕.
四方奠枕, 萬姓迓衡.
俄晞薤露, 靡保椿齡.
乾坤變氣, 朝野痛情.
金相其躅, 玉振其聲.
來苗不絶, 薦藻惟馨.
日月雖逝, 規儀不傾.
digitized by jikji. HiSTOPIA™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