後百濟 甄萱
《三國史 本傳》云: “<甄萱><尙州><加恩縣>人也.
<咸通>八年丁亥生, 本性<李>, 後以<甄>爲氏.
父<阿慈个>, 以農自活, <光啓>中據<沙弗城>[今<尙州>], 自稱將軍.
有四子, 皆知名於世, <萱>號傑出, 多智畧”.
《李碑家記》云: “<眞興大王>妃<思刀>, 諡曰<白▩夫人>, 第三子<仇輪公>之子波珍干<善品>之子角干<酌珍>, 妻<王咬巴里>生角干<元善>, 是爲<阿慈个>也.
<慈>之弟一妻<上院夫人> 第二妻<南院夫人>, 生五子一女, 其長子是尙父<萱>, 二子將軍<能哀>, 三子將軍<龍盖>, 四子<寶盖>, 五子將軍<小盖>, 一女大主<刀金>” .
又古記云: “昔一富人居<光州>北村, 有一女子, 姿容端正.
謂父曰: “每有一紫衣男到寢交婚”.
父謂曰: “汝以長絲貫針剌其衣”.
從之至明尋絲於北墻下, 針剌於大蚯蚓之腰.
後因姙生一男, 年十五, 自稱<甄萱>.
至<景福>元年壬子稱王, 立都於<完山郡>, 理四十三年.
以<淸泰>元年甲午, <萱>之三子簒逆, <萱>投<太祖>, 子<金剛>卽位.
<天福>元年丙申, 與<高麗>兵會戰於<一善郡>, <百濟>敗績國亡云.
初<萱>生孺褓時, 父耕于野, 母餉之, 以兒置于林下, 虎來乳之, 鄕黨聞者異焉.
及壯體貌雄奇, 氣倜儻不凡, 從軍入王京, 赴西南海防戍, 枕戈待敵, 其氣恒爲士卒先, 以勞爲裨將.
<唐><昭宗><景福>元年, 是<新羅><眞聖王>在位六年, 嬖竪在側, 竊弄國權, 綱紀紊弛, 加之以飢饉, 百姓流移, 群盜蜂起.
於是, <萱>竊有叛心, 嘯聚徒侶, 行擊京西南州縣, 所至響應, 旬月之間, 衆至五千.
遂襲<武珍州>自王, 猶不敢公然稱王, 自署爲<新羅>西南都統行<全州>刺史兼御史中承上柱國<漢南郡><開國公>, <龍化>元年己酉也.
一云<景福>元年壬子.
是時, <北原>賊<良吉>雄强, <弓裔>自投爲麾下.
<萱>聞之, 遙授<良吉>職爲裨將.
<萱>西巡至<完山州>, 州民迎勞, 喜得人心, 謂左右曰: “<百濟>開國六百餘年, <唐><高宗>以<新羅>之請, 遣將軍<蘇定方>, 以舡兵十三萬越海, <新羅><金庾信>卷土歷<黃山>, 與<唐>兵合攻<百濟>滅之.
予今敢不立都, 以雪宿憤乎!” 遂自稱<後百濟王>, 設官分職, 是<唐><光化>三年, <新羅><孝恭王>四年也.
<貞明>四年戊寅, <鐵原>京衆心忽變, 推戴我<太祖>卽位.
<萱>聞之遣使稱賀, 遂獻孔雀扇, <地理山>竹箭等.
<萱>與我<太祖>陽和陰剋, 獻驄馬於<太祖>.
三年冬十月 , <萱>率三千騎, 至<曹物城>[今未詳], <太祖>亦以精兵來與之角, <萱>兵銳, 未決勝負.
<太祖>欲權和, 以老其師, 移書乞和, 以堂弟<王信>爲質, <萱>亦以外甥<眞虎>交質.
十二月攻取<居西>[今未詳]等二十餘城, 遣使入<後唐>稱藩, <唐>策授檢校太尉兼侍中判<百濟>軍事, 依前都督行<全州>剌史海東四面都統指揮兵馬判置等事<百濟王>, 食邑二千五百戶.
四年<眞虎>暴卒, 疑故殺, 卽囚<王信>, 使人請還前年所送驄馬, <太祖>笑還之.
<天成>二年丁亥九月, <萱>攻取<近品城>[今<山陽縣>]燒之, <新羅王>求救於<太祖>.
<太祖>將出師, <萱>襲取<高鬱府>[今<蔚州>], 進軍族<始林>[一云<鷄林>西郊], 卒入<新羅>王都.
<新羅王>與夫人出遊<鮑石亭>, 時由是甚敗.
<萱>强引夫人亂之, 以王之族弟<金傅>嗣位.
然後, 虜王弟<孝廉> 宰相<英景>, 又取國[帑]珍寶 兵仗 子女 百工之巧者.
自隨以歸, <太祖>以精騎五千, 要<萱>於<公山>下大戰, <太祖>之將<金樂> <崇謙>死之, 諸軍敗北, <太祖>僅以身免, 而不與相抵, 使盈其貫.
<萱>乘勝轉掠<大木城>[今<若木縣>] <京山府>[今<星州>] <康州>[今<晋州>], 攻<缶谷城>[今不詳].
又<義成府>之守<洪述>, 拒戰而死, <太祖>聞之曰: “吾失右手矣” .
四十二年庚寅, <萱>欲攻<古昌郡>[今<安東府>], 大擧而<石山>營寨, <太祖>隔百步而郡北<甁山>營寨, 累戰<萱>敗, 獲侍郎<金渥>.
翌日<萱>收卒, 襲破<順[州]城>, 城主<元逢>不能禦, 棄城宵遁.
<太祖>赫怒, 貶爲<下枝縣>.
[今<豐山縣>, <元逢>本<順[州]城>人故也.] <新羅>君臣以衰季, 難以復興, 謀引我<太祖>結好爲援.
<萱>聞之, 又欲入王都作惡, 恐<太祖>先之, 寄書于<太祖>曰: “昨者, <[新羅]國>相<金雄廉>等將召足下入京, 有同鼈應黿聲, 是欲鷃披準翼, 必使生靈塗炭, 宗社丘墟, 僕是以先著祖鞭, 獨揮韓鉞, 誓百寮如皎日, 諭六部以義風.
不意奸臣遁逃, 邦君薨變, 遂奉<景明王>表弟<獻康王>之外孫, 勸卽尊位, 再造危邦, 喪君有君, 於是乎在.
足下勿詳忠告, 徒聽流言, 百計窺覦, 多方侵擾, 尙不能見僕馬首 拔僕牛毛.
冬初, 都頭<索湘>束手[於]<星山>陣下; 月內, 左將<金樂>曝骸[於]<美利寺>前, 殺獲居多, 追禽不小.
强羸若此, 勝敗可知, 所期者, 掛弓於<平壤>之樓, 飯馬於<浿江>之水.
然以前月七日, <吳越國>使<班>尙書至, 傳王詔旨“知卿與<高麗>, 久通和好, 共契隣盟, 比因質子之兩亡, 遂失和親之舊好, 互侵疆境, 不戢干戈.
今專發使臣, 赴卿本道, 又移文<高麗>, 宜各相親比, 永孚于休”.
僕義篤尊王, 情深事大, 及聞詔諭, 卽欲祗承, 但慮足下欲罷不能 困而猶鬪.
今錄詔書寄呈, 請留心詳悉, 且兎獹迭憊, 終心貽譏, 蛙鷸相持, 亦爲所笑, 宜迷復之爲誡, 無後悔之自貽” .
<[天成]>二年正月, <太祖>答曰: “伏奉<吳越國>通[和]使<班>尙書所傳詔旨書一道, 兼蒙足下辱示長書叙事者.
伏以華軺膚使, 爰到制書, 尺素好音, 兼蒙敎誨.
捧芝檢而雖增感激, 闢華牋而難遣嫌疑, 今託廻軒, 輒敷危袵.
僕仰承天假, 俯迫人推, 過叨將帥之權, 獲赴經綸之會.
頃以<三韓>厄會, 九土凶荒, 黔黎多屬於<黃巾>, 田野無非其赤土, 庶幾弭風塵之警, 有以救邦國之災, 爰自善隣, 於爲結好, 果見數千里農桑樂業, 七八年士卒閑眠.
及至癸酉年, 維時陽月, 忽焉生事, 至乃交兵.
足下始輕敵以直前, 若螳蜋之拒轍; 終知難而勇退, 如蚊子之負山.
拱手陳辭, 指天作誓“今日之後, 永世歡和, 苟或渝盟, 神其殛矣”.
僕亦尙止戈之武, 期不殺之仁, 遂解重圍以休疲卒, 不辭質子, 但欲安民, 此卽我有大德於南人也.
豈期歃血未乾, 凶威復作! 蜂蠆之毒侵害於生民, 狼虎之狂爲梗於畿甸.
<金城>窘忽, 黃屋震驚, 仗義尊<周>, 誰似<桓> <文>之覇? 乘間謀<漢>, 唯看<莽> <卓>之奸.
致使王之至尊, 枉稱子於足下, 尊卑失序, 上下同憂.
以爲非有元輔之忠純, 豈得再安社稷? 以僕心無匿惡, 志切尊王, 將援置於朝廷, 使扶危於邦國.
足下見毫釐之小利, 忘天地之厚恩, 斬戮君主, 焚燒宮闕, 葅醢卿佐, 虔劉士民, 姬妾則取以同車, 珍寶奪之相載.
元惡浮於<桀> <紂>, 不仁甚於獍梟.
僕怨極崩天, 誠深却日, 約效鷹鸇之逐, 以申犬馬之[勤].
再擧干戈, 兩更槐柳, 陸擊則雷馳電激, 水攻則虎搏龍騰, 動必成功, 擧無虛發.
逐<尹卿>於海岸, 積甲如山, 禽<雛造>於城邊, 伏屍蔽野.
<燕山郡>畔, 斬<吉奐>於軍前; <馬利[疑<伊山郡>]城>[邊], 戮<隨晤>於纛下; 拔<任存>[今<大興郡>]之日, <刑積>等數百人捐軀; 破<淸川[<尙州>領內縣名]縣>之時, <[直心]>等四五輩授首, <桐藪>[今<桐華寺>]望旗而潰散, <京山>銜璧以投降.
<康州>則自南而來, <羅府>則自西移屬.
侵攻若此, 收復寧遙! 必期<泜水>營中, 雪<張耳>千般之恨, <烏江>岸上, 成<漢王>一捷之心, 竟息風波, 永淸寰海.
天之所助, 命欲何歸! 況承<吳越王>殿下, 德洽包荒, 仁深字小, 特出綸於丹禁, 諭戢難於<靑丘>, 旣奉訓謨, 敢不尊奉.
若足下祗承睿旨, 悉戢凶機, 不唯副上國之仁恩, 抑可紹東海之絶緖.
若不過而能改, 其如悔不可追”.
[書乃<崔致遠>作也.] <長興>三年<甄萱>臣<龔直>, 勇而有智畧, 來降<太祖>, <萱>捉<龔直>二子一女, 烙斷股筋.
秋九月, <萱>遣<一吉>, 以舡兵入<高麗><禮城江>, 留三曰, 取<鹽> <白> <眞>三州船一百艘, 焚之而去.
[云云.] <淸泰>元年甲午, <萱>聞<太祖>屯<運州>[未詳], 遂簡甲士, 蓐食而至.
未及營壘, 將軍<黔弼>以勁騎擊之, 斬獲三千餘級, <熊津>以北三十餘城, 聞風自降.
<萱>麾下, 術士<宗訓> 醫者<之謙> 勇將<尙逢> <雀弼>等降於<太祖>.
丙申正月, <萱>謂子曰: “老夫<新羅>之季, 立<後百濟>名, 有年于今矣, 兵倍於北軍, 尙爾不利.
殆天假手爲<高麗>, 盍歸順於北王, 保首領矣?” 其子<神劍> <龍劍> <良劍>等三人皆不應.
《李磾家記》云: “<萱>有九子, 長曰<神劍>[一云<甄成>], 二子太師<謙腦>, 三子佐承<龍述>, 四子太師<聰智>, 五子大阿干<宗祐>, 六子闕, 七子佐承<位興>, 八子太師<靑丘>, 一女<國大夫人>, 皆<上院夫人>所生也.
<萱>多妻妾, 有子十餘人, 第四子<金剛>, 身長而多智, <萱>特愛之, 意欲傳位, 其兄<神劍> <良劍> <龍劍>知之憂憫.
時, <良劍>爲<康州>都督, <龍劍>爲<武州>都督, 獨<神劍>在側.
伊飧<能奐>使人往<康> <武>二州, 與<良劍>等謀, 至<淸泰>二年乙未春三月, 與<英順>等勸<神劍>, 幽<萱>於<金山>佛宇, 遣人殺<金剛>, <神劍>自稱大王, 赦境內.
[云云.]” 初, <萱>寢未起, 遙聞宮庭呼喊聲, 問 “是何聲歟?” 告父曰: “王年老, 暗於軍國政要, 長子<神劍>攝父王位, 而諸將歡賀聲也” .
俄移父於<金山>佛宇, 以<巴達>等壯士三十人守之.
童謠曰: “可憐<完山>兒, 失父涕連酒” .
<萱>與後宮年少男女二人 侍婢<古比女> 內人<能又男>等囚繫.
至四月, 釀酒而飮醉守卒三十人, 而與<小元甫> <香又> <吳琰><忠質>等以海路迎之, 旣至, 以<萱>爲十年之長, 尊號爲尙父, 安置于南宮, 賜<楊州>食邑田庄, 奴婢四十口, 馬九匹, 以其國來降者<信康>爲衙前.
<甄萱>婿將軍<英規>密語其妻曰: “大王勤勞四十餘年, 功業垂成, 一旦以家人之禍, 失地從於<高麗>.
夫貞女不可二夫, 忠臣不事二主, 若捨己君, 以事逆子, 則何顔以見天下之義士乎? 況聞<高麗><王公>仁厚懃儉, 以得民心, 殆天啓也.
必爲<三韓>之主, 盍致書以安慰我王, 兼慇懃於<王公>, 以圖後來之福乎?” 妻曰: “子之言是吾意也” .
於是, <天福>元年丙申二月, 遣人致意於<太祖>曰: “君擧義旗, 請爲內應, 以迎王師” .
<太祖>喜, 厚賜其使者遣之, 謝<英規>曰: “若蒙恩一合, 無道路之梗, 卽先致謁於將軍, 然後升堂拜夫人, 兄事而姊尊之, 必終有以厚報之, 天地鬼, 神皆聞此語” .
六月, <萱>告<太祖>: “老臣所以投身於殿下者, 願仗殿下威稜, 以誅逆子耳.
伏望, 大人借以神兵, 殲其賊亂, 臣雖死無憾” .
<太祖>曰: “非不欲討之, 待其時也” .
先遣太子及<武>將軍<述希>, 領步騎十萬, 趣<天安府>.
秋九月, <太祖>率三軍至<天安>, 合兵進次<一善>, <神劍>以兵逆之.
甲午, 隔<一利川>相對, 王師背艮向坤而陣.
<太祖>與<萱>觀兵, 忽白雲狀如劍戟, 起我師向彼行焉.
乃鼓行而進, <百濟>將軍<孝奉> <德述> <哀述> <明吉>等, 望兵勢大而整, 棄甲降於陣前.
<太祖>勞慰之, 問將帥所在, <孝奉>等曰: “元帥<神劒>在中軍” .
<太祖>命將軍<公萱>等, 三軍齊進挾擊, <百濟>軍潰北, 至<黃山><炭峴>, <神劍>與二弟 將軍<富達> <能奐>等四十餘人生降.
<太祖>受降, 餘皆勞之, 許令與妻子上京.
問<能奐>曰: “始與<良劍>等密謀, 囚大王立其子者, 汝之謀也.
爲臣之義, 當如是乎?” <能奐>俛首不能言, 遂命誅之.
以<神劒>僭位爲人所脅, 非其本心, 又且歸命乞罪, 特原其死, <甄萱>憂懣發疽, 數日卒於<黃山>佛舍.
九月八日也, 壽七十.
<太祖>軍令嚴明, 士卒不犯秋毫, 州縣安堵, 老幼皆呼萬歲.
謂<英規>曰: “前王失國後, 其臣子無一人慰之者, 獨卿夫妻, 千里嗣音, 以致誠意, 兼歸美於寡人, 其義不可忘” .
許職左承, 賜田一千頃, 許借驛馬三十五匹, 以迎家人, 賜其二子以官.
<甄萱>起<唐><景福>元年, 至<晋><天福>元年, 共四十五年, 丙申滅.
史論曰: “<新羅>數窮道喪, 天無所助, 民無所歸, 於是群盜投隙而作, 若猬毛然.
其劇者<弓裔> <甄萱>二人而已.
<弓裔>本<新羅>王子, 而反以家國爲讎, 至斬先祖之畫像, 其爲不仁甚矣.
<甄萱>起自<新羅>之民, 食<新羅>之祿, [而]包藏禍心, 幸國之危, 侵軼都邑, 虔劉君臣若禽獸, 實天下之元惡.
故<弓裔>見棄於其臣, <甄萱>産禍於其子, 皆自取之也, 又誰咎也? 雖<項羽> <李密>之雄才, 不能敵<漢> <唐>之興, 而况<裔> <萱>之凶人, 豈可與我<太祖>相抗歟?
digitized by jikji. HiSTOPIA™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