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扶餘 前百濟 北扶餘已見上
<扶餘郡>者, 前<百濟>王都也, 或稱<所夫里郡>.
按《三國史記》, <百濟><聖王>二十六年戊午春, 移都於<泗泚>, 國號<南扶餘>.
[注曰: 其地名<所夫里>; <泗泚>, 今之<古省津>也; <所夫里>者, <扶餘>之別號也.
已上注.] 又按《量田帳籍》, 曰 “<所夫里郡>《田丁柱貼》” , 今言<扶餘郡>者, 復上古之名也.
<百濟>王姓<扶>氏, 故稱之.
或稱<餘州>者, 郡西<資福寺>高座之上, 有繡帳焉, 其繡文曰 “<統和>十五年丁酉五月日, <餘州><功德大寺>繡帳” .
又昔者, <河南>置<林州>剌史, 其時圖籍之內, 有<餘州>二字; <林州>, 今<佳林郡>也; <餘州>, 今之<扶餘郡>也.
《百濟地理志》曰;《後漢書》曰: “<三韓>凡七十八國, <百濟>是其一國焉”.
《北史》云: “<百濟>東極<新羅>, 西南限大海, 北際<漢江>, 其郡曰<居拔城>, 又云<固麻城>, 其外更有五方城”.
《通典》云: “<百濟>南接<新羅>, 北距<高麗>, 西限大海”.
《舊唐書》云: “<百濟><扶餘>之別種, 東北<新羅>, 西渡海[至]<越州>, 南渡海至<倭>, 北<高麗>. 其王所居, 有東西兩城”.
《新唐書》云: “<百濟>西界<越州>, 南<倭>, 皆踰海. 北<高麗>”.
《史 本記》云: “<百濟>始祖<溫祚>. 其父<雛牟王>或云<朱蒙>, 自<北扶餘>逃難, 至<卒本扶餘>, 州之王無子, 只有三女, 見<朱蒙>知非常人, 以第二女妻之. 未幾, <扶餘州>王薨, <朱蒙>嗣位, 生二子, 長曰<沸流>, 次曰<溫祚>. 恐後太子所不容, 遂與<烏干> <馬黎>等[十]臣南行, 百姓從之者多. 遂至<漢山>, 登<負兒岳>, 望可居之地. <沸流>欲居於海濱, 十臣諫曰: '惟此河南之地, 北帶<漢水>, 東據高岳, 南望沃澤, 西阻大海, 其天險地利, 難得之勢, 作都於斯, 不亦宜乎?' <沸流>不聽, 分其民歸<彌雛忽>居之.
<溫祚>都河南<慰禮城>, 以十臣爲輔翼, 國號<十濟>, 是<漢><成帝><鴻佳>三年也.
<沸流>以<彌雛忽>土濕水鹹, 不得安居, 歸見<慰禮>都邑鼎定, 人民安泰, 遂慙悔而死, 其臣民皆歸於<慰禮城>, 後以來時百姓樂悅, 改號<百濟>. 其世系與<高句麗>同出<扶餘>, 故以<解>爲氏.
後至<聖王>, 移都於<泗泚>, 今<扶餘郡>.[<彌雛忽>, <仁州>; <慰禮>, 今<稷山>]”.
按《古典記》云: “<東明王>第三子<溫祚>, 以<前漢><鴻佳>三年癸酉, 自<卒本扶餘>至<慰禮城>, 立都稱王; 十四年丙辰, 移都<漢山>[今<廣州>], 歷三百八十九年.
至十三世<近肖古王>, <咸安>元年, 取<高句麗><南平壤>, 移都<北漢城>[今<楊州>], 歷一百五年; 至二十二世<文周王>卽位, <元徽>三年乙卯, 移都<熊川>[今<公州>], 歷六十三年; 至二十六世<聖王>, 移都<所夫里>, 國號<南扶餘>, 至三十一世<義慈王>, 歷一百二十年; 至<唐><顯慶>五年, 是<義慈王>在位二十年, <新羅><金庾信>與<蘇定方>討平之.
<百濟國>舊有五部, 分統三十七郡 二百濟城, 七十六萬戶.
<唐>以[其]地, 分置<熊津> <馬韓> <東明> <金漣> <德安>等五都督府, 仍[以]其酋長爲都督府剌史.
未幾, <新羅>盡幷其地, 置<熊> <全> <武>三州及諸郡縣.
又<虎嵓寺>有<政事嵓>, 國家將議宰相, 則書當選者名或三四, 函封置嵓上, 須臾取看, 名上有印跡者爲相, 故名之.
又<泗泚>河邊有一嵓, <蘇定方>嘗坐此上, 釣魚龍而出, 故嵓上龍跪之跡, 因名<龍嵓>.
又郡中有三山, 曰<日山> <吳山> <浮山>, 國家全盛之時, 各有神人居其上, 飛相往來, 朝夕不絶.
又<泗泚>崖又有一石, 坐十餘人, <百濟>王欲幸<王興寺>禮佛, 先於此石望拜佛, 其石自煖, 因名<火突石>.
又<泗泚>河兩崖如畫屛, <百濟>王每遊宴歌舞, 故至今稱爲<大王浦>.
又始祖<溫祚>乃<東明>第三子, 體洪大, 性孝友, 善騎射; 又<多婁王>, 寬厚有威望; 又<沙沸王>[一作<沙伊王>], <仇首>崩, 嗣位, 而幼少不能政, 卽癈而立<古爾王>.
或云至<樂初>二年己未乃崩, <古爾>方立.
digitized by jikji. HiSTOPIA™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