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宗春秋公
第二十九<太宗大王>, 名<春秋>, 姓<金>氏, <龍樹>[一作<龍春>]角干 追封<文興大王>之子也.
妣<眞平大王>之女<天明夫人>, 妃<文明皇后><文姬>, 卽<庾信公>之季妹也.
初<文姬>之姊<寶姬>, 夢登<西岳>捨溺, 瀰滿京城.
旦與妹說夢, <文姬>聞之謂曰 “我買此夢” , 姊曰 “與何物乎?” , 曰 “鬻錦裙可乎?” , 姊曰 “諾” , 妹開襟受之, 姊曰 “疇昔之夢, 傳付於汝” , 妹以錦裙酬之.
後旬日<庾信>與<春秋公>, 正月午忌日[見上射琴匣事, 乃<崔致遠>之說], 蹴鞠于<庾信>宅前[<羅>人謂蹴鞠爲弄珠之戱], 故踏<春秋>之裙, 裂其襟紐.
請曰 “入吾家縫之” , 公從之.
<庾信>命<阿海>奉針, <海>曰: “豈以細事, 輕近貴公子乎?” 因辭.
[古本云, 因病不進.] 乃命<阿之>, 公知<庾信>之意, 遂幸之, 自後數數來往.
<庾信>知其有娠, 乃嘖之曰: “爾不告父母而有娠何也?” 乃宣言於國中, 欲焚其妹.
一日, 俟<善德王>遊幸<南山>, 積薪於庭中, 焚火烟起, 王望之問何烟, 左右奏曰: “殆<庾信>之焚妹也” .
王問其故, 曰: “爲其妹無夫有娠” .
王曰: “是誰所爲?” 時<公>昵侍在前, 顔色大變.
王曰: “是汝所爲也.
速往救之!” <公>受命馳馬, 傳宣沮之, 自後現行婚禮.
<眞德王>薨, 以<永徽>五年甲寅卽位, 御國八年, <龍朔>元年辛酉崩, 壽五十九歲, 葬於<哀公寺>東, 有碑.
王與<庾信>神謀戮力, 一統<三韓>, 有大功於社稷, 故廟號<太宗>.
太子<法敏> 角干<仁問> 角干<文王> 角干<老且> 角干<智鏡> 角干<愷元>等, 皆<文姬>之所出也, 當時買夢之徵, 現於此矣.
庶子曰<皆知文>級干 <車得令公> <馬得>阿干幷女五人.
王膳一日飯米三斗 雄雉九首.
自庚申年滅<百濟>後, 除晝膳, 但朝暮而已, 然計一日米六斗 酒六斗 雉十首.
城中市價, 布一疋租三十碩或五十碩, 民謂之聖代.
在東宮時, 欲征<高麗>, 因請兵入<唐>, <唐>帝賞其風彩, 謂爲神聖之人, 固留侍衛, 力請乃還.
時, <百濟>末王<義慈>乃<虎王>之元子也, 雄猛有膽氣, 事親以孝, 友于兄弟, 時號海東<曾子>, 以<貞觀>十五年辛丑卽位, 耽媱酒色, 政荒國危, 佐平[<百濟>爵名]<成忠>極諫不聽, 囚於獄中.
瘐困濱死, 書曰: “忠臣死不忘君, 願一言而死.
臣嘗觀時變, 必有兵革之事.
凡用兵, 審擇其地, 處上流而迎敵, 可以保全.
若異國兵來, 陸路不使過<炭峴>[一云<沈峴>, <百濟>要害之地], 水軍不使入<伎伐浦>[卽<長嵓>, 又<孫梁>, 一作<只火浦>, 又<白江>], 據其險隘以禦之, 然後可也” .
王不省.
<現慶>四年己未, <百濟><烏會寺>[亦云<烏合寺>]有大赤馬, 晝夜六時, 遶寺行道; 二月, 衆狐入<義慈>宮中, 一白狐坐佐平書案上; 四月, 太子宮雌雞與小雀交婚; 五月, <泗泚>[<扶餘>江名]岸大魚出死, 長三丈, 人食之者皆死; 九月, 宮中槐樹鳴如人哭, 夜鬼哭宮南路上.
五年庚申春二月, 王都井水血色, 西海邊小魚出死, 百姓食之不盡, <泗泚>水血色; 四月, 蝦蟆數萬集於樹上, 王都市人無故驚走, 如有捕捉, 驚仆死者百餘, 亡失財物者無數.
六月, <王興寺>僧皆見如舡楫隨大水入寺門; 有大犬如野鹿, 自西至<泗泚>岸, 向王宮吠之, 俄不知所之; 城中群犬集於路上, 或吠或哭, 移時而散; 有一鬼入宮中, 大呼曰 “<百濟>亡! <百濟>亡!” , 卽入地, 王怪之, 使人掘地, 深三尺許, 有一龜, 其背有文, [曰] “<百濟>圓月輪, <新羅>如新月” , 問之巫者, 云: “圓月輪者滿也, 滿則虧; 如新月者未滿也, 未滿則漸盈” .
王怒殺之.
或曰: “圓月輪盛也, 如新月者微也, 意者國家盛而<新羅>寢微乎” .
王喜.
<太宗>聞<百濟>國中多怪變, 五年庚申, 遣使<仁問>請兵<唐>, <高宗>詔左虎衛大將軍<荊國公><蘇定方>爲<神丘道>行策摠管, 率左衛將軍<劉伯英>字<仁遠> 左虎衛將軍<馮士貴> 左驍衛將軍<龐孝公>等, 統十三萬兵來征.
[鄕記云, 軍十二萬二千七百十一人, 船一千九百隻, 而<唐>史不詳言之.] 以<新羅>王<春秋>爲<嵎夷道>行軍摠管, 將其國兵, 與之合勢.
<定方>引兵, 自<城山>濟海, 至國西<德勿島>, <羅>王遣將軍<金庾信>, 領精兵五萬以赴之.
<義慈王>聞之, 會群臣問戰守之計, 佐平<義直>進曰: “<唐>兵遠涉溟海, 不習水, <羅>人恃大國之援, 有輕敵之心, 若見<唐>人失利, 必疑懼而不敢銳進.
故知先與<唐>人決戰可也” .
達率<常永>等曰: “不然! <唐>兵遠來, 意欲速戰, 其鋒不可當也.
<羅>人屢見敗於我軍, 今望我兵勢, 不得不恐.
今日之計, 宜塞<唐>人之路, 以待師老, 先使偏師擊<羅>, 折其銳氣, 然後伺其便而合戰, 則可得全軍而保國矣” .
王猶預不知所從, 時佐平<興首>得罪, 流竄于<古馬旀知>之縣, 遣人問之曰: “事急矣, 如[之]何?” <首>曰: “大槪如佐平<成忠>之說” .
大臣等不信, 曰: “<興首>在縲絏之中, 怨君而不愛國矣, 其言不可用也.
莫若使<唐>兵入<白江>[卽<伎伐浦>], 沿流而不得方舟; <羅>軍升<炭峴>, 由徑而不得並馬.
當此之時, 縱兵擊之, 如在籠之雞, 罹網之魚也” .
王曰: “然” .
又聞<唐> <羅>兵已過<白江> <炭峴>, 遣將軍<偕伯>, 帥死士五千出<黃山>, 與<羅>兵戰, 四合皆勝之, 然兵寡力盡, 竟敗而<偕伯>死之.
進軍合兵, 薄津口, 瀕江屯兵, 忽有鳥廻翔於<定方>營上, 使人卜之, 曰 “必傷元帥” , <定方>懼欲引兵而止.
<庾信>謂<定方>曰: “豈可以飛鳥之怪, 違天時也? 應天順人, 伐至不仁, 何不祥之有?” 乃拔神劍擬其鳥, 割裂而墜於座前.
於是, <定方>出左涯, 垂山而陣, 與之戰, <百濟>軍大敗.
王師乘潮, 軸轤含尾, 鼓譟而進, <定方>將步騎, 直趨都城一舍止, 城中悉軍拒之, 又敗死者萬餘.
<唐>人乘勝薄城, 王知不免, 嘆曰: “悔不用<成忠>之言, 以至於此” .
遂與太子<隆>[或作<孝>, 誤也], 走北鄙.
<定方>圍其城, 王次子<泰>自立爲王, 率衆固守.
太子之子<文思>謂王<泰>曰: “王與太子出, 而叔擅爲王, 若<唐>兵解去, 我等安得全?” 率左右縋而出, 民皆從之, <泰>不能止.
<定方>令士起堞立<唐>旗幟, <泰>窘迫, 乃開門請命.
於是, 王及太子<隆> 王子<泰> 大臣<貞福>, 與諸城皆降.
<定方>以王<義慈>及太子<隆> 王子<泰> 王子<演>, 及大臣將士八十八人 百姓一萬二千八百七人送京師.
其國本有五部 三十七郡 二百城 七十六萬戶, 至是析置<熊津> <馬韓> <東明> <金漣> <德安>等五都督府, 擢渠長爲都督刺史以理之, 命郞將<劉仁願>守都城, 又左衛郞將<王文度>爲熊津都督, 撫其餘衆.
<定方>以所俘見, 上責而宥之.
王病死, 贈金紫光祿大夫衛尉卿, 許舊臣赴臨, 詔葬<孫皓> <陳叔寶>墓側, 竝爲竪碑.
七年壬戌, 命<定方>爲<遼東道>行軍大摠管, 俄改<平壤道>, 破<高麗>之衆於<浿江>, 奪<馬邑山>爲營, 遂圍<平壤城>, 會大雪解圍還.
拜<凉州>安集大使, 以定<吐蕃>, <乾封>二年卒, <唐>帝悼之, 贈左驍騎大將軍<幽州>都督, 諡曰<莊>.
[已上<唐>史文.] <新羅>別記云: “<文虎王>卽位五年乙丑秋八月庚子, 王親統大兵, 幸<熊津城>, 會假王<扶餘隆>作壇, 刑白馬而盟, 先祀天神及山川之靈, 然後歃血爲文而盟曰: “往者, <百濟>先王迷於逆順, 不[敦]隣好, 不睦親姻, 結托<句麗>, 交通<倭國>, 共爲殘暴, 侵削<新羅>, 破邑屠城, 畧無寧歲.
天子憫一物之失所, 憐百姓之被毒, 頻命行人, 諭其和好.
負險恃遠, 侮慢天經, 皇赫斯怒, 恭行吊伐, 旌旗所指, 一戎大定.
固可瀦宮汚宅, 作誡來裔, 塞源拔本, 垂訓後昆, 懷柔伐叛, 先王之令典, 興亡繼絶, 往哲之通規.
事必師古, 傳諸曩冊.
故立前<百濟王>司稼正卿<扶餘隆>爲<熊津>都督, 守其祭祀, 保其桑梓, 依倚<新羅>, 長爲與國, 各除宿憾, 結好和親, 恭承詔命, 永爲藩服.
仍遣使人右威衛將軍<魯城縣公><劉仁願>, 親臨勸諭, 具宣成旨.
約之以婚姻, 申之以盟誓, 刑牲歃血, 共敦終始, 分災恤患, 恩若兄弟.
祗奉綸言, 不敢墜失, 旣盟之後, 共保歲寒.
若有乖背, 二三其德, 興兵動衆, 侵犯邊陲, 神明鑒之, 百殃是降, 子孫不育, 社稷無宗, 禋祀磨滅, 罔有遺餘.
故作金書鐵契, 藏之宗廟, 子孫萬代, 無或敢犯.
神之聽之, 是享是福”.
歃訖埋幣帛於壇之壬地, 藏盟文於大廟, 盟文乃<帶方>都督<劉仁軌>作.
[按上<唐>史之文, <定方>以<義慈王>及太子<隆>等送京師, 今云會<扶餘王><隆>, 則知<唐>帝宥隆而遣之, 立爲<熊津>都督也.
故盟文明言, 以此爲驗.] 又古記云: “<總章>元年戊辰[若<總章>戊辰則<李勣>之事, 而下文<蘇定方>, 誤矣.
若<定方>則年號當<龍朔>二年壬戌, 來圍<平壤>之時也], 國人之所請<唐>兵, 屯于<平壤>郊而通書曰“急輸軍資”.
王會群臣問曰: “入於敵國至<唐>兵屯所, 其勢危矣.
所請王師粮匱而不輸其料, 亦不宜也.
如何?” <庾信>奏曰: “臣等能輸其軍資, 請大王無慮”.
於是, <庾信> <仁問>等率數萬人入<句麗>境, 輸料二萬斛乃還, 王大喜.
又欲興師會<唐>兵, <庾信>先遣<然起> <兵川>等二人, 問其會期.
<唐>帥<蘇定方>紙畫鸞犢二物廻之, 國人未解其意, 使問於<元曉法師>, 解之曰: “速還其兵, 謂畫犢畫鸞二切也”.
於是, <庾信>廻軍欲渡<浿江>, 令曰後渡者斬之, 軍士爭先半渡, <句麗>兵來掠, 殺其未渡者.
翌日<信>返追<句麗>兵, 捕殺數萬級” .
<百濟>古記云: “<扶餘城>北角有大岩, 下臨江水, 相傳云, <義慈王>與諸後宮知其未免, 相謂曰: “寧自盡, 不死於他人手”.
相率至此, 投江而死, 故俗云<墮死岩>” .
斯乃俚諺之訛也.
但宮人之墮死, <義慈>卒於<唐>, <唐>史有明文, 又<新羅>古傳云: “<定方>旣討<麗> <濟>二國, 又謀伐<新羅>而留連.
於是, <庾信>知其謀, 饗<唐>兵鴆之, 皆死坑之.
今<尙州>界有<唐>橋, 是其坑地”.
[按<唐>史, 不言其所以死, 但書云 “卒” 何耶? 爲復諱之耶? 鄕諺之無據耶? 若壬戌年<高麗>之役, <羅>人殺<定方>之師, 則後<總章>戊辰何有請兵滅<高麗>之事.
以此知鄕傳無據.
但戊辰滅<麗>之後, 有不臣之事, 擅有其地而已, 非至殺<蘇> <李>二公也.] 王師定<百濟>, 旣還之後, <羅>王命諸將, 追捕<百濟>殘賊, 屯次于<漢山城>, <高麗> <靺鞨>二國兵來圍之, 相擊未解, 自五月十一日至六月二十二日, 我兵危甚.
王聞之, 議群臣曰: “計將何出?” 猶豫未決, <庾信>馳奏曰: “事急矣.
人力不可及, 唯神術可救” .
乃於<星浮山>設壇修神術, 忽有光耀如大瓮, 從壇上而出, 乃星飛而北去.
[因此名<星浮山>.
山名或有別說云, 山在<都林>之南, 秀出一峯是也.
京城有一人謀求官, 命其子作高炬, 夜登此山擧之, 其夜京師人望火, 人皆謂怪星現於其地.
王聞之憂懼, 募人禳之, 其父將應之, 日官奏曰: “此非大怪也.
但一家子死 父泣之兆耳” .
遂不行禳法.
是夜, 其子下山, 虎傷而死.] <漢山城>中士卒, 怨救兵不至, 相視哭泣而已.
賊欲攻急, 忽有光耀, 從南天際來, 成霹靂 擊碎砲石三十餘所, 賊軍弓箭矛戟籌碎皆仆地, 良久乃蘇, 奔潰而歸, 我軍乃還.
<太宗>初卽位, 有獻猪一頭二身八足者, 議者曰: “是必幷呑六合瑞也” .
是王代始服中國衣冠牙笏, 乃法師<慈藏>請<唐>帝而來傳也.
<神文王>時, <唐><高宗>遣使<新羅>曰: “朕之聖考得賢臣<魏徵> <李淳風>等, 協心同德, 一統天下, 故爲<太宗皇帝>.
汝<新羅>海外小國, 有<太宗>之號, 以僭天子之名, 義在不忠, 速改其號” .
<新羅王>上表曰: “<新羅>雖小國, 得聖臣<金庾信>, 一統三國, 故封爲<太宗>” .
帝見表乃思儲貳時, 有天唱空云 “三十三天之一人, 降於<新羅>爲<庾信>” , 紀在於書, 出撿視之, 驚懼不已, 更遣使許無改<太宗>之號.
digitized by jikji. HiSTOPIA™
|